古稀虻王沈亭默


作者:靳任任|
來源:http://www.china-egg.com/cnstw/show.asp?id=603
|時間:2014-09-03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蟲,能夠取食禽畜糞便和生活垃圾, 生產高價值的動物蛋白飼料,因其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廣泛、吸收轉化率高,容易管理、飼養成本低,動物適口性好等特點,從而進行資源化利用,其幼蟲被稱為“高脂蟲”,成為與黑水虻、黃粉蟲、大麥蟲等齊名的資源昆蟲,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推廣。

吉林省延邊黑水虻專家,今年75歲高齡的沈亭默教授曾留學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生物系,1968年發明了“水稻起壟栽培法”,榮獲省級農科技術成果獎。 75歲高齡的沈教授之前一直在韓國從事黑水虻及林蛙研究工作,6年前就與克邁拉公司進行合作開發昆蟲產業。在山東曹縣克邁拉科技有限公司沈教授有了一個新的發現,竟然在曹縣野外發現了亮斑扁角水虻,這令沈教授喜出望外,如獲至寶,拿來餵養林蛙,並搞起了黑水虻養殖,成立了全國首家黑水虻研究所,成為中國黑水虻養殖的第一人。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實驗,他已成功地將野生黑水虻馴化成處理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的新資源的昆蟲。並攜手山東省曹縣王澤鋪農民合作社,開發黑水虻產業使之成為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
       用黑水虻處理農業垃圾,收穫昆蟲蛋白
  現代社會人類認識到了環境污染的危害,發出了“保護生態環境”的呼籲,而生活垃圾又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我國處理生活垃圾應用最多的方法是焚燒、填埋,在南方的一些城市也有用垃圾來發電;美國從七十年代初開始實驗用黑水虻來處理生活垃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技術一直沒有過關,至今未能成功。
    沈亭默教授自2004年開始研究此事,關注各媒體有關垃圾處理的報導,同時開始進行人工馴化實驗,終於在2010年獲得了成功,中央電視台理財在線欄目還以沈教授為題拍攝了專題片《化腐朽為神奇的黑水虻》。用黑水虻處理過的生活垃圾,不但無污染,不用焚燒、填埋,不佔用土地,不需要消耗能源、而且在垃圾處理過程中,每2公斤的餐廚垃圾或3公斤雞糞或4公斤豬糞就能產生1公斤黑水虻幼蟲。經過處理後的垃圾既無臭味又不招蒼蠅,是農作物的優質有機肥料,這一特殊的轉化功能是其他方法所望塵莫及的,這種垃圾處理過程簡便易行,不需要大量的現代化加工設備就可以完成。
    用黑水虻生產優質有機肥
    據沈亭默介紹,農業是中國最大的污染源。未被吸收的化肥滲入地下水進入人們生活的水循環中。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如無改善,未來治污之路將非常艱難。貧困地區的農民朋友可以利用城市裡的餐廚垃圾與家畜、家禽的糞便作為黑水虻的飼料,這樣既杜絕了到處是糞堆,黑水虻、蚊子到處亂飛,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疾病傳播,同時也產生了優質的有機肥,減少農業化肥的依賴。這樣就避免了對農作物的污染,解決了化肥的殘留問題,可以保障農作物的品質達到國際上實行的有機食品標準。進而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的收入。產生的黑水虻與生活垃圾、家禽、家畜的糞便分離之後,可以作為家禽的動物蛋白飼料,進一步加以利用,讓農民朋友更快地發家致富。
     推出果味特色黑水虻美食
  在我國的南方諸省,早有“以肉養蛆,洗淨炒之”,稱之為“炒肉芽”,或以幼蟲榨汁加入其他佐料、糕粉製作成八珍糕。沈教授介紹說利用黑水虻開發昆蟲食品比蠅蛆乾淨衛生,很容易讓人接收,而且黑水虻中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甲殼素、殼聚醣、幾丁質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應用沈亭默的養殖方法培育出來的黑水虻,潔淨而有果香味,不會產生進入養殖室,臭味撲鼻而來的現象,解決了黑水虻在飼養和應用過程中勞動者生理上的痛苦,並且可以根據人們不同的需求培育出不同口味的黑水虻,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日前東北一家農家樂已與沈教授合作將率先推出果味黑水虻特色美食,深受遊客青睞,被傳為佳話。有關專家論斷:利用黑水虻資源,研究和開發具有免疫功能、經濟價廉的新型蛋白食品已經成為21世紀食品工業的新熱點。
    目前,沈亭默已將黑水虻養殖納入產業化生產,與曹縣克邁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設計完成了以黑水虻為主的虻鏈農業模式,已形成科研→培訓→繁育→馴化→黑水虻餌料→銷售“特供”禽蛋(水產品)→開發黑水虻副產品等一條龍產業鏈。生產的禽肉、禽蛋、水產品,經過國家權威部門檢測,200多項指標均符合“特供”標準。
    沈亭默教授告訴筆者:黑水虻養殖將成為21世紀一大新型產業,它給人類帶來的好處是不可估量的。目前馴化的結果表明,黑水虻將是解決餐廚垃圾和農業污染的利器,也是貧困地區一項切實可行的致富工程。由於黑水虻繁殖力驚人,如果給一個貧困縣提供500公斤種蟲,經過工廠化飼養,當年可生產出50000噸黑水虻蛋白,實現產值過億元,此縣第二年即可宣告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