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糠灶

所謂物盡其用,一項幾乎是廢的粗糠或鋸屑,竟然也是旺火的好燃材。「粗糠」是稻谷經過碾研後的外殼。每在收冬時節碾米廠,土礱間為客戶碾米,總有堆積如山的粗糠。

除少數用於作填塞物或包裹傳統紅泥的「皮蛋」外,大部份經過焚燒處理後當成肥料。澎鬆又輕飄飄的「粗糠」,容積很大,不像「鋸屑」能壓縮成板,只能以麻袋裝填。

聰明的人將廢棄的「粗糠」取用以為燃材柴薪。燒煮大柴的傳統大灶並不適用燒燃「粗糠」。因為澎鬆的粗糠焚燒容易快速,必須持續投入才不致火候中斷而熄滅。所以燃燒「粗糠」的大灶,得將「灶腹」、「灶空」加大以方便「粗糠」的流動。

唯一與燒柴大灶不同的所在就是大灶的柴薪由前面的灶門進入。而「粗糠灶」粗糠則是由上而下流入「灶腹」燃燒。臨灶頂的位置從閣樓銜接出一條有斜坡的管道直落灶腹,便利粗糠的順暢流入灶腹旺火。在管道的流口裝設一活動的屜板,用繩索牽引控制粗糠的流量。乾燥的粗糠異常焰火,燒煮一壼開水不出三五分鐘。

澎鬆的粗糠往往也會停滯阻塞於管道內,這時候用長長的鐵棒通條,敲打導管疏通阻塞的粗糠即時暢通。大量焚燒的粗糠產生的熱能再利用省卻許多燃料費外,燒化的灰燼更是上好的有機肥料。

耕作面積遼闊的大農戶往往有「粗糠灶」的設立燒煮三餐。在四五十年代東門市場鄰中央路成排的飲食店幾乎攏用粗糠大灶燒煮烹調台菜點心。印象深刻最具規模的一家稱「興隆飲食店」,他即是現代「阿忠冰」的老東家。